1.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路边的小花,纤蕊若斯,带露绽开。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这段文字意在表达:
A.旅行需要细细品味,用心感受 B.旅行会带给人诗意般的享受
C.旅行可以去除杂念,净化心灵 D.旅行应该学会享受,摒弃功利性
2.全球变暖带来的气温上升对珊瑚来说是一个直接的威胁。珊瑚尤其是热带珊瑚适应气候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海水表面高温的伤害,当海水出现高温时,寄居在珊瑚上的生物就会大量离开,成片的彩色珊瑚因此会变得像骨头一样惨白,而后很快死去,这种现象被称为珊瑚的“漂白”或“白色瘟疫”。而如果珊瑚大量减少或完全灭绝,所带来的一个连锁反应将是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为生的鱼类,其数量将减少甚至消失。假如鱼类消失,海洋里会充斥着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又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届时海洋的生物结构将被完全改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全球变暖会引发珊瑚的“白色瘟疫”
B.全球变暖会导致水母大量繁殖,威胁其他浮游生物
C.全球变暖会威胁珊瑚的生存,甚至会改变海洋的生物结构
D.海洋生物结构的改变会引发整个生物圈的极大动荡
3.以往认为最适合哲学的领域,如今已被人类存在的各方面经验作出成功解释的科学所占领。在一个信息技术取得支配地位的世界上,哲学似乎已败下阵来,它至少不能把智慧切成一个个可以测量的小块提供给人们。在20世纪,有无数哲学家讥讽自己从事的学科,认为哲学活动在经历了三千年之后,至今还在希望能把我们引向真理,那不过是遥遥无期的幻象而已。然而,哲学仍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人喜爱,这或许是因为几十年来,哲学一直从科学和其他学科中寻求庇护,而今已从这种专业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缘故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当前哲学所面临的危机,恰恰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B.对哲学命运的悲观认识,致使很多哲学家妄自菲薄
C.哲学智慧,内涵丰富,不能仅依经验作为评价标准
D.哲学现今所获得的独立性,赋予其新的魅力与动力
4.一位著名企业家从百折不挠的拼搏经历中总结出了“冰淇淋哲学”,即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
根据本段文字,“冰淇淋哲学”主要强调了:
A.逆境对培养企业的竞争力非常重要 B.选择一个好的时机,企业就成功了一半
C.企业在创业阶段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 D.企业应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5.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化的发展应尊重其自身的进化规律 B.应给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C.国学的复兴需要解放思想,体现创造性 D.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再焕光彩
参考答案解析
1.【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美景,说明置身于这样的旅途中,可以化解胸中块垒,可以荡涤尘世污秽。A项“用心感受”不是文段意在表达的内容,排除。B项只提到旅行给人的美的享受,对其化解胸中块垒、荡涤尘世污秽的功能没有涉及,排除。D项“功利性”属无中生有,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说的是全球变暖将引发珊瑚的大量死亡、鱼类的剧减和水母的大量繁殖,最终彻底改变海洋的生物结构,这种结果将是灾难性的。A、B两项只是海洋生物结构变化的两个过程,不是文段重点,排除。D项文段中并未提及,属过度引申,也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答案】D。解析:注意文中的转折词“然而”之后的内容——哲学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是哲学比任何时候都受人喜爱的缘故。与此表述一致的是D项。
4.【答案】A。解析:“冰淇淋哲学”表达的道理是:冰淇淋生意只要能熬过生意萧条的冬季,那么就不需担心夏季的竞争。对于冰淇淋生意来说,冬季就是逆境,其意在强调逆境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作用,即A。
5.【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谈论了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问题,先说要尊重规律,接着以国学复兴为例,说明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三个时期都是权威破碎、思想禁锢被打破的时段,最后得出结论,文化要繁荣和发展,必须给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A项说要“尊重进化规律”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C项“国学的复兴”只是文段的一个例子,文段着重说的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问题,排除。D项强调的是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文段强调的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不符,可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