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抽象和具体综合
对于大部分的题目而言,答题信息并非是纯粹抽象的关键词或者纯粹具体的关键词,而是抽象关键词和具体关键词的搭配。答题要点既有抽象、有高度内容,又有微观具体的内容,如2011年4.24联考第三题《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一方面要具体可行,操作性强,因此要微观具体,针对性强;另一方面要有指导性,必须具有宏观抽象的指导原则或者政府精神,因此抽象关键词与具体关键词共存于答题要点中。
抽象关键词与具体关键词综合的方式通常以四种呈现形式在答案中体现出来:一是主旨句+具体内容;二是表面问题+深层次问题;三是总原则+主要措施;四是抽象道理+具体事例。
1主旨句+具体内容
对于很多题目而言,不仅有内容分,还有形式分。有些题目明确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我们作答时就必须把握好答题信息之间的逻辑层次,分条按点作答。一般而言,客观题都是按点踩分,因此答题要点必须清晰明了,一目了然。为了更清晰的呈现答案,我们可以将答题要点表述成“总--分”形式,即“主旨句--具体内容”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主旨句”。主旨句即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一般起到概括的目的,是该条答案的中心所在,主旨句一般出现在一条答案的开头。
例如:有以下几个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硬件设施简陋,师资队伍不稳。这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谈了学校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考生只是将三条问题不经处理地陈列出来,则体现不出很好的归纳概括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炼,写出主旨句,统领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作答为:“办学条件差: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硬件设施简陋,师资队伍不稳。”在字数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亦可以表述为:“办学条件差:硬件方面学校数量有限,设施简陋;软件方面师资队伍不稳。”这样的优势在于答案更加清晰合理,体现高度概括性,延展关键词命中范围。
例:2012年上海A卷
第三题:分析“资料5”中几个案例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
要求:分析深入,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200字。
(1)审清题目
“分析深入”要求作答既要兼顾表面问题,又要兼顾深层次的问题;“条理清楚”,要求作答必须分条按点作答,体现层次性与条理性,条理性会有分数。这道题目涉及多个案例,因此也必然涉及多个问题,我们在作答时可以将同类问题合并。为了阅卷的方便,让答案清晰合理,我们可以写成主旨句+具体内容的方式。主旨句要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是本条信息的核心,主旨句一般出现在一条答案的开头。
(2)参考答案
一、朝令夕改,失信于民。1、程序不完善,步骤不合理,没事先征询群众意见;2、制定政策缺少规划,论证不严密;3、缺少主见,沟通能力不强。
二、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1、政策制定不符合实际,考虑不周全;2、一刀切,没有照顾群众需求;3、执行力差,执行不彻底。
三、执政观念不正确,唯利是图。1、急功近利,好大喜功;2、执法产业化,以权代法;3、群众观念落后,缺少教育引导。
(3)答案分析
如果我们将第二条这样写:1、政策制定不符合实际,考虑不周全;2、一刀切,没有照顾群众需求;3、执行力差,执行不彻底。这样直接表示出来,会发现问题琐碎,不能体现概括归纳能力。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三点问题的原因都在于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因此可以将“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作为主旨句,统领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作答为: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1、政策制定不符合实际,考虑不周全;2、一刀切,没有照顾群众需求;3、执行力差,执行不彻底。这样作答使得答案更加清晰合理,条理清楚,体现高度概括性,方便考官阅卷。
2表面问题+深层次问题
概括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申论题型,问题包括表面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即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为了体现概括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从问题的表现和问题的实质两方面作答。
例一:2012年国考省部级
第一题:“给定资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1)审清题目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概括题。概括题最重要的答题原则就是“全面”,在要点准确全面的基础上,分条分层作答,显示出概括的条理与分明。题目要求根据给定资料2-6概括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材料2-6中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问题的概括。在概括问题时,为了顾及要点的全面性,答案既答出问题的表现,又答出问题的实质,也就是问题出现的原因,因为问题的原因亦是深层次的“问题”,即表面问题+深层次原因。
这道题目更侧重答题的抽象性,因为材料2-6涉及领域与问题众多,这就要求答题时高度抽象、概括,过于细节的问题不宜作为答题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