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污染场地又称“棕地”。关于“棕地”的概念界定,在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中有所阐述。根据这项法律的规定,污染场地是一些不动产,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污染场地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污染可能不局限于场地本身。研究表明,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导致区域镉、汞、铅等重金属污染;沈阳30家搬迁企业场地中的重金属和石油类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在场地周围也检测出了重金属含量偏高的情况。“棕地”中的有毒物质渗入地下后,可通过土壤、地下水等迁移、释放有毒物质,毒性可持续达上百年。
【习题】
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丧失生产力。请你以“土地的保护与治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2.总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让土地远离“毒品”
--议土地的保护与治理
随着我国“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作为万物生存之本的土地资源变得遍体鳞伤,持续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石油化工污染,过量农药化肥与地膜的使用,让本就稀缺的土地加速变质,成为众人望而却步的“毒地”。
“棕地”一词渐渐走近人们的视线,其显现慢、修复难、周期长、费用高等特点给我国土地利用敲响了警钟。“棕地”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循环。我国“棕地”治理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虽有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但是法律空缺、标准不完善、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加强土地的保护与治理,让土地远离“毒品”!
让土地远离“毒品”,需建立和完善专门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在“棕地”治理方面的法治欠缺,使得不少企业在污染后得以钻法律的空子,在给土壤造成巨大创伤后无关痛痒地离开,留下的烂摊子交由政府处理。因此,污染场地修复和再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将土地污染修复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人,细化所有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责任。尽快正式批准、发布和执行有关预防和治理土地污染的国家标准和技术准则体系。地方政府可依据当地污染影响的实际情况,发布和施行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加强污染场地管理。
让土地远离“毒品”,需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融资机制。美国的“超级基金”来源于以联邦环境保护署为主的污染场地管理模式;英国、德国、荷兰采取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污染场地管理方法;而加拿大则将污染场地管理责任到省,联邦政府参与提供基金和技术援助以及制定联邦指导方针。因此,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融资机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环境税费、清理补贴、贷款、抵押及市场许可证等经济和财政手段,对那些风险高亟需修复的场地展开修复行动。
让土地远离“毒品”,需设定合理的修复技术方案。“棕地”修复经费过于昂贵,因此在设计修复技术方案时,我们要基于污染场地对环境和周边人口构成的风险来决定。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染场地的使用目的以及污染场地与人口中心的距离。在考虑到修复成果的前提下,根据土地受污染状况不同选择不同的修复技术。我国应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棕地”的实际出发,提高污染场地监测、评价和修复领域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水平,增加污染场地修复人才储备。
我国“棕地”治理道路任重而道远,《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将重点对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等典型污染场地和受污染农田开展治理与修复。相信经过综合及全面的治理,我国的土地一定可以远离“毒品”,恢复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