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柴油市场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波及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短期内柴油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可能延续。
近几年,中国各家石油公司都加大了炼油化工领域的投资,扩大炼油能力,提高柴汽比,增加汽油出口和柴油进口。从全国市场看,基本能够做到柴油供需总体平衡、供应略大于需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局部时段、局部地区柴油供不应求的现象?
首先,需求增长快且不平衡。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农业机械大幅增加,而每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各地先后进入秋收秋种大忙季节,加上沿海结束休渔期,进入捕捞高峰,以及由于电力供应紧张而开动柴油发电机供电等,这一切都导致局部地区柴油需求激增。
其次,检修、补库存也对其有影响。中石油为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把今年作为检修大年;中石化今年也加大了对主营炼厂检修的力度;中海油旗下最大的炼厂惠州炼厂在10月份开始了全厂停产检修。同时,2010年国内主渠道库存油品消耗大,负责主渠道的市场供应商需要补库存并恢复到安全正常供应水平。
第三,资源储备不多、调峰能力较弱。尽管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努力增加需求旺季的柴油供应,但炼厂的潜力毕竟有限,特别是我国成品油商业储备建设起步不久,石油商业储备还不多,总的看调峰能力有限,难以满足需求高峰期的消费需求。
第四,价格因素加剧了供求矛盾。近几年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一直还没有理顺,成品油价格调整明显滞后于国际原油价格涨跌。一旦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而国际油价上扬,一方面必然刺激消费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一些燃料型炼厂就可能因为价格倒挂而减产甚至停产,一些油品经销商也会观望等待成品油价格上调而囤库惜售。这样一增一减,有些地方就会出现闹“油荒”现象。
总的来看,今年局部地方出现的“柴油荒”,很可能是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因此,目前的“柴油荒”应该说是市场规律在特定的环境和时期的一种正常反映。预计再过一段时间,柴油紧缺的强度会逐步减弱,我国大范围、长时间供不上柴油的“油荒”现象,应该不会出现。不过我可以肯定地说,今后加油站油源或紧张或短缺或“挂枪”的情况,还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第一,继续扩大柴油生产能力,增加柴油供应。除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央企业外,应当按照国务院出台的非公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石油加工市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外资等社会力量投资新建和改造大型炼油化工设施,努力增加国内石油特别是柴油生产能力。
第二,加快建设成品油商业储备。在加快推进石油央企商业储备建设的同时,有关部门应当落实国务院的政策,进一步开放石油进出口、石油批发和石油仓储市场,允许更多的民营、合资、外资企业参与石油进出口贸易和批发、仓储业务,同时规定相关企业必须建立一定规模的储存设施,实现“广开油源,储油于民”,增强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需求旺季的调峰能力。
第三,深化石油价格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石油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我国石油消耗增长过快,各种耗油设备技术比较落后、能源效率不高导致的石油浪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再不重视节约石油,那么石油产量再增加也永远赶不上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