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虽小,牵系民生。物价上涨,怎样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轻松一点?
提到菜价,就让人想到“最后一公里”的层层加价,也就是流通环节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解决“卖难买贵”的问题,大家都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周末菜场”,由蔬菜生产基地直供社区,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以平稳菜价。这种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于是居民们就想知道,这样的“周末菜场”能不能来得更频繁一点?开得更多一点?
对于居民的呼声,相信有关部门会有所回应。而要让“菜篮子”变轻,光有“周末菜场”等手段是不够的,着力点还应该在“公益性”这三个字上。强调公益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市场的作用。有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老百姓的餐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充分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遏制价格的过快上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资源分配未必合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也未必得到关照。城市近郊的一片田,是种菜,还是搞土地开发?毗邻社区的一块地,是开菜市场,还是开高消费场所……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单纯靠市场回答。这种时候,就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职责,通过合理的行政手段引导蔬菜种植,降低流通成本,鼓励设立便利、灵活的销售场所。
笔者曾在两年多前到某社区采访,据居民反映,社区内配套建设的菜场由于长期亏本经营,面临着关门的危机,这样的话,居民就只能到较远的市场买菜,让社区内的许多老人非常为难。最后,有关部门出面协调,决定为社区菜场寻觅新的经营者,坚持不关门。这当然是一个较好的结局,但也折射出被市场规律裹挟的菜市场可能遇到的困境。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回归公益,不是走老路,而是在承认现实问题情况下的理性选择,在具体的执行方式上,不妨多问问百姓意见,多想想创新办法。回归公益,也不是拒绝市场,拒绝竞争,相反,是要在管理上更加公开透明,让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
今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4%。让“菜篮子”不那么沉重,是有关部门必须花大力气“搞定”的一件事。流通环节是一个突破口,其他环节也要跟上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