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10来岁的孩子看起来还像个小不点,显然是营养不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蹲点的广东深圳市机关干部常淑安深有感触地说,她的孩子每天都要吃肉、蛋、奶,而她房东家孩子的早餐竟然是一颗撒了盐的煮马铃薯。
山大沟深、多旱少雨的宁夏南部山区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农村青少年饮食单一、营养不良问题较为普遍。2010年,当地靠天吃饭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刚刚超过3000元,用于孩子营养投资的钱捉襟见肘。每天在山路上来回奔波的孩子们,吃的早饭、午饭只是几块馍馍,寄宿的学生则日复一日重复着面条、面片搭配土豆丝、土豆块的生活。
海原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宗龙说,由于摄入营养不足,不少农村中小学都出现了“第四节课”现象:饿着肚子的学生到了临近中午的第四节课时明显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半月谈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等部分贫困县了解到,一些住校的农村孩子日复一日吃无菜无肉的黄豆蒸米饭,有的一吃就是数年!根据我国“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寄宿制学校学生可获得生活补助,2010年的新标准是小学每生每年750元,中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
然而,当前广西使用最广泛的生活补助发放方式是以现金或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到学生或家长手中。家庭的贫困和成年人对儿童营养的忽视,导致多数家长将学生“补助款”变成了家庭“扶贫款”,学生并未真正获益。
2010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先后在青海、云南、广西和宁夏等西部地区开展调查,发现贫困农村学生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问题比较普遍。该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营养不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具有不可逆性,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损失是未来难以弥补的。”
二、深入分析
农村贫困学生营养不良,既与经济状况有关,也与家长不重视、没有养成营养搭配的进餐习惯有关。海原县县长马新民说:“营养不良看似一家一户的个别话题,政府其实也责无旁贷,应当积极干预。”
实际上,政府正在加大对贫困山区青少年营养不良问题的干预力度,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提出“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另一方面,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据统计,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支出总额已超过100亿元,覆盖了1228万贫困寄宿生。
目前政府干预贫困地区农村青少年营养不良问题,主要采取兴建食堂、发放补贴的模式;一些地方则探索直接补物的模式,如宁夏为农村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熟鸡蛋的“鸡蛋工程”、陕西的“蛋奶工程”、广西柳北三县的“免费午餐”项目等。
体质健康发育。“两年来,学生肠道炎、胃病少了,特别是以前学生多患的败血症也基本消除。由于体质强健,学生成绩也提高很快。”融水县四荣乡四合小学校长罗燕花说。柳州市教育局局长撒忠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免费午餐制度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对降低辍学率起到积极作用。
一些专家认为,政府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破了题,但还需多方努力解决目前营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针对措施
相关硬件配套和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政府干预营养不良问题的一个瓶颈。宁夏海原县李旺镇教委副主任穆风虎说,宁夏“鸡蛋工程”看似简单,但偏远的学校怎么采购鸡蛋、没有食堂的学校怎么煮鸡蛋,这些细节问题都会影响实际效果。目前,营养干预多以项目形式开展,以学校为载体的营养干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
卢迈建议,应尽快把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问题纳入公共政策范围,通过政府主导、立法保障、多部门协作,普及推广营养知识,增加补助金额,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安排,建立国家层面的学校供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