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门炮"是很多商家农历新年后庆祝开业的方式。今年温州市南塘街的部分商家换了一种环保的方式,以放鱼苗代替放鞭炮迎接新年开业。一位参加活动的商户告诉记者,鲫鱼和田鱼都能有效改善河道环境,平衡生态。(2月27日《温州商报》)
年虽然已经过完了,但是最近几天城市大街小巷的鞭炮声却仍旧是此起彼伏,难得消停,其中绝大多数的鞭炮声,都来自各家店铺、商户的所谓"开门炮".从年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商家在新年店铺开张之际燃放"开门炮",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就是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彩头。但是把这种现象放在时代背景下来看待,却不难发现其越来越与时代脱节,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眼里的"陋俗".
习俗成了陋俗,原因就在于商家的"开门炮"既涉嫌污染空气,让本就遭遇雾霾污染的空气雪上加霜,同时还因为燃放鞭炮留下的一地纸屑而破坏城市环境卫生,更别说不分时间的鞭炮声还制造了大量噪音,存在扰民之嫌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商家燃放"开门炮"的习俗已经传承了几百上千年,但确实已经与时下的生态环保理念格格不入,属于应该被移风易俗的范畴。
而温州市部分商家在今年不放鞭炮放鱼苗,以放生代替放炮的方式作为新年的"开门炮",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开门红",不但很有新意,而且符合生态环保理念,值得肯定与点赞。把本来用作购买烟花爆竹的钱用来购买适合在当地水域环境下生长的各种鱼苗进行放生,一方面避免了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环境破坏和噪音扰民;另一方面,这些被放生的鱼苗可以有效改善当地江河湖泊的环境,平衡生态,完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即便从祈愿、寓意等角度来看,以放生鱼苗代替燃放鞭炮的方式,也有诸多优势。人们之所以期待"开门炮"能够带来"开门红",无非就是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过程中所带来的热闹氛围,燃放烟花爆竹之后地上四处散落的红纸屑显得很吉利,很喜庆,但是仔细想想,在当地的河流湖泊中放生鱼苗,不同样寓意着"年年有鱼(余)"吗,这不也是商家所期盼的吗?
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传承了多么久远的习俗,也势必会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而变革、而发展,尤其是那些已经和时代要求产生脱节的传统习俗,理应被移风易俗,被更科学、更文明、更合理的方式来取代,以放生鱼苗代替燃放"开门炮",就是极具典型的一个例子,值得更多的店铺、商家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