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记者在北京、天津、郑州等地分别走访了一些机关单位,实地调查节后第一天的到岗情况。大多数地方和部门工作人员的到岗情况都比较好,在周六的“补班”中,保持了正常上班状态。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机关还存在缺岗现象。(2月17日《人民日报》)
节后机关作风,向来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透过记者的调查可以看到,中央大力推进的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在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得到了落实,机关工作作风相对于往年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节后缺岗和“人在岗心在过节”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心服务,懒散懈怠。
节后机关状态是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节后机关缺岗和“心在过节”,并不止于个体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公共服务一线的机构,每个岗位都是服务中的一节链条,任何一个缺失或者松动,注定无法使得服务正常化,服务的效率与成色也大打折扣,给急需服务的群众带来很大的不便,从而透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因而,无论是不是直接服务群众的机关,上班身心到位,既是政府公务的职责要求,也是群众办事的热切期盼。
当然,在节后机关作风“变”与“不变”之间,可以窥见“还在过节”的强大心理惯性,既反映出机关作风缺少更强力的规则约束,也表明监管根子里的太过宽容。中央大力推进的改进工作作风要求,在落实层面上变身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固然必须,而在制度机制上加以完善,变成常态更是题中之义。
转作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办事效率、贴近群众、方便群众。因此,转变作风只有把百姓满意度当做判断的“风向标”和“试金石”,才可能建立规范的服务机制和制约有力的监督机制,转作风才能形成常态。节后看作风,既是检验改进作风的新成效,更是持续推进作风转变的新起点,应着眼长远,严格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处罚,把篱笆扎得更牢固,更好地服务群众,将改作风不断深入下去、防止不良作风的趁机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