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款吃喝隐秘化趋势,要强化监督,让公款吃喝入罪,并且大力清理“小金库”,改革预算制度。
餐桌浪费不减,宴请单位成谜……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但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有些宴请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宴请单位成了一些酒楼最大机密。(1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当一种浪费或腐败引起中央重视,或被舆论强烈关注,必然会从高调变低调,从公开变隐秘。年底突击花钱是这样,公款吃喝同样如此。无论是公款宴请从高档酒店转到内部餐厅,还是公务宴请“隐身埋名”,都是向隐秘化方向转变,目的都是逃避监督。对此,我们要格外警惕并对症下药。
公款吃喝向隐秘化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有一定威慑力,使得某些地方和部门不敢“顶风作案”,只好“偷偷吃喝”。另一方面也说明,遏制公款吃喝的相关措施,似乎还是没有打中“七寸”——只是公款吃喝的方式变化了,还是照吃照喝,还是照样浪费公款。
公款吃喝向隐秘化转变,不仅继续浪费公款、增加纳税人负担,而且增加了监督的成本和难度。比如,从公开宴请转移到内部餐厅,除非有内部人泄密或举报,否则公众和媒体必将难以发现,相关禁令也将停留在纸上。
让公众不能接受和原谅的是,公款吃喝不仅浪费公款、滋生腐败,而且食品浪费非常严重。据媒体保守推算,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2亿人1年的口粮。这些餐饮浪费,显然多是公款在买单。
如何遏制公款浪费,尤其是如何治理隐秘化的公款吃喝?强化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只是一种“解药”。但如果多数机关单位都用公款大吃大喝,恐怕体制内监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至于体制外监督,虽有一定效果,但相比大面积公款吃喝,被发现被曝光的事例只是极少数。
当前,即使公款吃喝被发现,有关方面也是轻轻处罚,一般是警告、通报批评等,极个别影响恶劣的,才会有免职等处罚。截至目前,因公款吃喝被认定为贪污,进而获刑的官员,屈指可数,而且都是些“芝麻官”“替罪羊”——严惩“嘴上腐败”,并没有涉及主要官员。
日前,人民日报再次建议:“嘴上腐败”应该尽早入罪。类似声音,其实已经有很多。不管公款吃喝入罪有没有效果,这都是我们制度反腐的必走之路。除了监督、入罪之外,如何管好公款,也是我们必须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公款吃喝之所以从公开变隐秘,吃喝不休,不仅说明很多“小金库”等预算外资金逃避了监管监督,而且也说明财政资金预算安排过于粗放不够透明。全国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三年来,共查处了60722个、涉及金额315.86亿元的“小金库”,但从现实来看,显然还有很多“小金库”在为公款吃喝买单。
这两年,部分部门公开了“三公”消费数据,但公众看不到详细的吃喝信息,也就难以监督。因此,要想治理公款吃喝隐秘化趋势,要想遏制这股歪风蔓延,在“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之外,还要强化监督,让公款吃喝入罪,并且大力清理“小金库”,改革预算制度,审批机关、审计机关加强对预算案、决算案审批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