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名山大川,见风景很优美,气势很壮观,一时或为之所感,时间久了,印象也便淡了。但有些地方,去了总也忘不了,没去则很向往,何也?景中有魂也。
“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朱自清先生在《春晖的一月》中写出的象山、白马湖的意境,陶醉了许多人。这些浸润着文化感受的优美文字,几乎成了浙江上虞的名片,以至于一提地名,脑海中便浮现出斯情斯景。
游过湖南的人,“一个人,一座城;一篇记,一盛景;一篇赋,一精神”令人回味。城是凤凰古城,因沈从文而成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武陵源成了“世外桃源”的代称。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间让人铭记吟哦。站在橘子洲头,望北去湘江,看万山红遍,更是别有一番豪情。
游人的经历表明,那些让人忘不掉的景点,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地域,惟文化有这般力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之魂,旅游就缺乏内涵,旅游经济就缺乏后劲。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兴致很高,却或在提高门票价格上动脑筋,或在仿造些假古董、假文物上下功夫,或在牵强附会捏造些神奇故事上挖心思,岂不是找错了门道?
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经济形态,它的要义在于让文化成为活的灵魂。今天,人们在衣食丰足之后,对文化表现出了旺盛的需求,文化旅游则是人们青睐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看不到这个大势固然会错失发展良机,但对文化旅游进行“生吞活剥”,不明就里地“转型升级”,也同样会得不偿失。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中国很多地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近年来也有不少开创性的探索实践。比如浙江上虞,除了朱自清笔下的美景,还有梁祝的千古爱情绝唱,因虞舜、曹娥而成“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又因近现代经亨颐、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一大批名师硕彦齐聚,而在教育史上留下璀璨一页。近年来,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与宁波市之间的上虞,认真厘清各支文化的独特脉络,积极打造以“孝德文化”为主题的上虞文化旅游核心圈,带来了“文化旅游”的强劲发展。实践证明,对于许多地方而言,让文化成为旅游之魂,甚至成为发展之魂,都有自己特殊的条件和优势。这里的关键就是让文化活起来,成为流动在我们时代的气韵与血脉。
文化是精神的源泉,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标识、印记,就会在无形中积攒人脉、聚敛人气,发展的后劲就会更足。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文化旅游,只是一些地方推进发展的一个着力点而已。从文化的高度深入谋划发展,充实“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的内涵,发展的面貌与境界才会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