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个人是比较悲观的。作为80后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与我的许多同龄人一样,对将来如何养老有着深深的忧虑。21世纪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几乎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成为长期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本世纪我国始终面临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关注这一话题,也缘于对个人、相当大的一个群体乃至国家未来前景的这种忧虑。但对学者潘屹的访谈,特别是听她谈对中国特有文化、体制、组织结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的优势以及“积极的老龄化”、“文化养老”的理念,谈外国学者在中国看到老人们在一起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的街景后的感动与感慨,我的感觉是:“噢,原来还可以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
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活动的街景,国人早已司空见惯。我每天上下班时,都会在小区里看到这样的情景:退休老人们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打牌,有的在一起边散步边聊天,有的在小花园里带孙子、孙女玩;清晨的时候,练剑的、打太极拳的、跳舞的、散步的老人就更多。不少退休老人还在社区开办的各种班里学绘画、摄影、书法……我的母亲,已经80多岁,还经常出去跟她原来单位的几个好姐妹聚会一下,聊聊天、吃顿饭,或带点好吃的让大家分享。我的妹夫,工作再忙,周末也要抽空到他老爸老妈家给他们做顿饭,聊聊天,哄他们开心。老年人的这种自发活动,小辈人对长辈的这种孝敬、孝顺,在我们看来太正常了,但有多少人知道或者想到,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老龄化”,就是在为应对老龄化问题做贡献。因为,这种行为、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快乐,因而也有利于“将高龄失能失智者需要长期护理的阶段缩短到最短”,这无疑是在“以积极的方式把(养老)经费降到最低”。
中国是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这一点许多国人都认识到了,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制度与组织结构也有许多尚待发掘的“富矿”,却被太多国人忽略了,或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知其价值所在,或因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以为外国的什么都好。
司空见惯的确很容易让人熟视无睹。十几年前,我曾接待过一位意大利朋友。他带着女儿到我家做客。女孩是搞陶瓷艺术的,问我有没有具有中国特色图案的包装纸。我随便从柜子里拿出了几张包装纸、几个包装袋,她看后非常喜欢,说太漂亮了。看她这么喜欢,我也仔细欣赏了一下,发觉的确很好看,其中有个食品包装袋的图案设计,是用中国传统的宫廷画手法表现的人物与画面,很有艺术感。当时我曾感慨,我们太容易忽略自己传统的东西和身边美好的事物。他人的目光、看法往往会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所熟悉的东西的价值。
其实,不仅仅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我国在发展变革中遇到的许多情况与问题,我们都应多角度地看待,既要正视问题的存在,承认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也要看到、发掘、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同时注意学习、借鉴他人好的经验及做法,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国人并不缺少智慧,缺少的往往是多维的视角、长远的眼光和认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