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淘宝召开媒体沟通会就“新规”引发的商户抵制活动作出说明。马云强调淘宝商城打击假货的原则绝不会退让,但承诺将新规实施时间延后,且明年对商户的保证金只收一半,并宣布将投资18亿元扶持小企业卖家,提供担保支持和市场推广服务。(10月18日《京华时报》)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用这句话来形容此次淘宝商城内乱的各方表情,或许一语中的。说实在,此次淘宝商城内乱,无论是因为不满规则突然更改,发起暴动的中小卖家,还是试图通过改变规则、优化商城品质及信誉的淘宝,谁诉说起这场争端,都是满脸无辜。
中小卖家有出于自身前期投资、后期回报的利益生存考量,淘宝更是在当下越发激烈的互联网商业竞争中,通过向优质、品牌、信任等维度的转身,而赢得市场与利益的诉求。于是淘宝单方面以经济手段调节市场的方式之下,互联网江湖一片腥风血雨,被攻击的大卖家倒下了,无数消费者被迫裹挟其中,淘宝、中小卖家互不相让,最后商务部仗剑出手,事件发展一如当年的“3Q大战”——暴风雨停止了,以一方妥协的方式,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大卖家和消费者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可这场战争,谁都不是赢家。
战争,本就没有赢家,更何况是在以草根无序等方式成长起来的互联网经济丛林。仅就此次中小卖家与淘宝的商战而言,在任何正常的现实经济社会,商业双方的利益博弈,都应该是建立在一套完整、有序、规则的博弈平台之上。而这个顺畅沟通的平台设立的基础,理应是契约、规则、监管、问责等法律及公共政策要素,也只有如此,互联网经济才能真正保持一种充满信任度的活力,而非一种无序混乱的自由。
遗憾的是,在这场互联网商业战争中,我们没有看到一种正常的经济博弈。中小卖家认为淘宝“挟垄断以令卖家”,首先违背契约原则,坐地起价,遂以非法手段攻击大卖家;而淘宝则认为自己通过商业考量,为互联网商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恢复信任,自己面对的非法攻击者无非是一群侵害消费者权益、信誉极差的“乌合之众”,于是坚持不肯退让。在这场战争中,不仅双方缺乏一种真正顺畅、平等沟通的平台,更在于互信缺失之下,没有一套规制、惩罚双方不法行为的起码规则,于是网络乱战一团。这种情境下,缺乏互信、从利己方向出发的双方,无疑都陷入了一种博弈互害的“囚徒困境”。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淘宝商城实际正在成为一座“淘宝伤城”。淘宝之伤,在于既没有一套网络反垄断的法律体系,去规制淘宝面对卖家随意撕毁合同的一意孤行;也在于没有一套起码的经济纠纷调解体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去惩治不法经营的商家,维护消费者的权利。这最终致使淘宝进入一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尴尬角色,它只能通过经济手段,比如提高淘宝商城入城资金门槛的形式,实现高档与低劣的甄别。而这样的甄别,无疑是粗放与不理性的。最终在这场纠纷中,淘宝只能承诺拿出18亿元扶持中小企业,避免在这场粗放的经济手段甄别中,误伤一些真心做实业的卖家。而这些,本该都是公共行政乃至执法部门应该做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经济生态的尴尬乱象,更多其实并不在于卖家与电子商务企业,陷入不规则秩序的暗战,而更在于消费者权利在其中的严重背离。那种“所见并非所得”的商品贩卖,正在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明规则,即便如此,不少商家还公然对消费者宣称“坚决不接受中差评”,这种权利被卖家随意绑架的霸道,才是更让人恐惧的互联网经济的无序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