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小区里的几位婆婆分享买菜经验:赶早起床,在小区门口,有近郊的农户运新鲜蔬菜过来卖,价格还便宜,去晚了可就卖完了,众人跃跃欲试。近日看新闻,原来这菜还有个名字叫“车载蔬菜”。据多家媒体报道,商务部不仅给了它一个“名分”,还和北京市政府联手推出“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工程,下一步将总结北京试点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车载蔬菜”在民间受欢迎,有两个背景:一是在人们心中,乡村田野里长出的蔬菜瓜果是原生态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二是当下物价高涨,而农户们的蔬菜售价比起超市、菜市场都便宜些。物美价廉,百姓自然喜欢。但一直以来,这“车载蔬菜”都处在散兵游勇状态,没能成气候,加上城市管理的原因,成了“马路游击队”。此次商务部部长亲自下基层调研,考察“周末买菜车”,给予认可,并将其进行试点推广,此乃为务实之举。
一直以来,“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疙瘩。城里百姓苦于市场菜价“高烧不退”,乡下菜农愁于地头收购价萎靡不振,遭遇极端者有拔菜喂猪的,还有上吊自杀的。原因就在于,上涨的菜价并未有效惠及菜农群体,而是绝大部分流入了中间环节,从田间地头,经包装、运输至一级批发市场,再到二级批发市场,各个环节的运输费用、人工费用、损耗、场地费用等都会形成新的成本和利润空间,层层加码的蔬菜价格又岂是那么容易能降下来的?
在卖菜难、买菜贵并存的情况下,缩短菜地和菜篮子的距离,自然就成为降低菜价、提高菜农收入的现实路径。“车载蔬菜”从田间地头直接走向市场,采用“直销”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高成本,最终削低菜价,也能让菜农得到更多的实惠,实为双赢之举,令人期待。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现实,那就是“车载蔬菜”现有的模式远未成熟,游离于管理之外的“游击队”必然存在一些隐患和弊端。比如自产自销的蔬菜未经检查,农药残留物超标吗?能让人吃得放心吗?出了问题找谁去?“车载蔬菜”如果进了社区,会扰民吗,会影响环境卫生吗?这些,都需要摸索总结出一套新的管理模式来,将这批“游击队”收编成为一支有组织的正规军,才能发挥预期作用。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力避收取各种费用,避免这些费用最终落在百姓头上。
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是说说而已,更多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细节。“车载蔬菜”能不能真正为百姓“菜篮子”减负,还要看以商务部为主的多个相关部门能不能真正沉下身去,协调合作、为民服务。本报曾经报道,长沙具备农超对接的条件,并正在尝试农贸市场直销模式,这说明一向“敢为人先”的长沙人这次也不会甘居人后,期待长沙能早日摸索出一套完备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来,如此形成的双赢效应,定能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