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热点时评
每日评论:舆论批判的质量关系中国未来
http://www.hebeigwy.org       2011-07-13      来源:河北公务员网
【字体: 】              

  京沪高铁昨天因设备故障,再次出现部分列车晚点,舆论迅速对高铁技术的可靠性提出质疑。类似的质疑声伴随了京沪高铁修建的全过程。一个中国的战略创新项目,在诞生前后获得的批评声不小于对它的掌声,这在新中国的筑路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上大概也不多。舆论的这种状态正对中国社会的价值结构做出实质性修改。

  一个人有对有错,但很难用对错去评价一个社会。我们有无数理由对世界第一条一次建成的长距离战略铁路报以宽容和鼓励,但也有同样多的理由对它进行批判和挑剔。两种态度很难分出理性的高下,但两种声音最终的结果应是促进中国高铁的发展和繁荣,激励中国人的科学创新,而不是相反。中国社会的整体理性水平,要由这个结果来检验。

  批判在中国舆论场、特别是互联网上快速流行,一些对中国问题幸灾乐祸的声音也大行其道。一些极端现象确实令人遗憾,但它们是对中国过去批判匮乏的反弹,具体个案的非理性,并不代表整个现象对社会规律的背叛。今天很可能是中国各种声音最嘈杂的时候。

  中国社会需要认真梳理对待批评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显然并非“虚心接受批评”那么简单。

  我们首先要允许批评,这一点通过京沪高铁的例子可以看出,批评的大门在中国越打越开。虽然“禁区”仍然有,但批评“禁区”的逐渐减少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第二,批评应当是有效的,这指的是,认真的批评应当得到认真的回应,被证明是正确的批评,被批评者应做出实质改进,甚至被问责。

  第三,批评本身是可以被质疑的,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道德位置是平等的,被批评者不能依仗权势,批评者不能依仗舆论之势,相互以势压人。

  第四,在批评的正确性没有得到充分、权威的科学论证之前,被批评者有坚持自己观点和做法的权利。

  中国要避免两个极端,一要避免拒绝和压制批评,二要避免一切都看舆论的脸色,以互联网上的掌声和“呸”声判断事物的对错。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转折,有的就是领导人力排众议做出的。

  互联网释放了中国社会批判的能量,它是中国划时代意义的进步之一。但如何让批判成为鼓满帆樯的风,而不是摧毁房屋的风,让它成为动力,而非破坏力,中国对这一经验的匮乏,就像过去我们对批判的匮乏一样令我们不安。

  然而,京沪高铁几乎是喝“批判奶水”出生的孩子,三峡大坝也经历了批判的反复洗礼。这些项目虽经批判却能“逆水行舟”,似乎在告诉我们,中国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批判大潮变成毫无作为的沼泽地,批判在发挥作用,而且是正面的作用。一些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的原因,使这个结果成为可能。至于批判的一些“额外效应”,比如它对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凝聚力打的折扣,这些“损失”是否本身就代表了公民社会的某种尺度呢?

  京沪高铁不仅是中国的技术和经济成就,它的未来成功与否,还将测试出中国舆论批判的质量。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