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热点时评
每日评论:1万元“安置费”的背后是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http://www.hebeigwy.org       2011-04-11      来源:河北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快毕业了学校还要收1万元的“安置费”,西安对外贸易职业学校铁路乘务专业的学生对此气愤不已。对此,校方称:“收1万块钱是为学生找工作疏通关系,这个还算便宜的。”


  不是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新闻了。学校的做法一经曝光,必然会遭到舆论与公众的强烈批判,“道德的大棒”必会毫不留情地砸向学校。


  公众的批判是对学校的一种监督、质疑与期望。学校本是接受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这种“靠关系”的做法早早地植入学生的大脑,学生认为只要交钱学校就会帮助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读不读书根本不重要,而那些交不起钱的学生,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家经济条件不行,又没有过硬的“关系”,这个社会靠的就是“关系”,“拼爹”观念盛行,学生的价值观在学校里就会产生扭曲。


  学校本就不是社会上的职业介绍所,需要交钱才给找工作;给学生推介工作本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身处学校的教师似乎也有苦衷,家长们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从“情感”上思考,站在这两者的立场上,笔者也能理解。“就业难”何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个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考虑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和情况,考虑到中职教育招生中的生源大战,考虑到就业率低会影响到校方的招生、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校方为了保证次年招生的生源、为了师生员工的饭碗,不得不“动脑筋”、探索“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而家长呢?有的为了能够给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心甘情愿掏钱,有的则是看到别人家掏钱就找到好工作了,不得不“被自愿”掏钱,也有的是虽然掏不起这个钱,也不得不想办法“掏得起”。学校与家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为这种看似“多元化”的就业方法提供了生长的环境。久而久之,“安置费”、“就业协调费”也会成为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就业时的“潜规则”。


  但是,这种把就业寄托在“人情”上的做法,实质上已经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的根基在于质量和自身的吸引力,“走关系”的做法折射的也是部分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不过关,不得不走“歪门邪道”。“走关系”最终损害的是学校自身的形象,会加剧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职业教育的形象本就欠佳,这无疑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笔者以为,“安置费”、“就业协调费”能够频繁地出现,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说到底,“安置费”兴起的背后实质上是对工作岗位稀缺资源的竞争,而导致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不得不围着“就业转”,绞尽脑汁,找关系,最后拼的是人脉和金钱。


  2010年10月,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各地和中等职业学校应作好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管理办法》具体该如何执行,还需要各地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考察与调研,拿出具体方案规范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否则,类似于“安置费”、“就业协调费”的现象也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不仅为部分院校乱收费、一些部门权力寻租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也破坏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与声誉。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