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它   
其它
2012年国考申论预测试卷一
http://www.hebeigwy.org       2011-11-16      来源:河北公务员网
【字体: 】              

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给定资料

 

  1、6月23日傍晚时分,十年来最大一场雨“空袭”京城。

  雨一直下,越下越大,陶然亭地铁站变成了“水帘洞”,西客站附近的莲花桥下变成了“游泳池”,南二环主路右安门路段断路,在大望路、安华桥这些地方,那些底盘高的SUV或许还能涉水缓慢前进,而不少小型汽车几乎变成了“潜水艇”。北京的交通开始逐渐瘫痪,从立交桥桥底到二环路,从立交桥桥面和地铁线再到机场航班,这场暴雨让北京俨然变成了水城,“城市内涝”也再次旧话重提。

  每次一出现城市内涝的消息,各大门户网站基本都会将其顶至首页。而在某个城市“看海”,也成为网民们这个夏天最热衷讨论的话题。

  类似“到武汉大学去看海”和“到北京地铁观瀑布”的各种调侃层出不穷,在这些调侃背后,却是这些昔日外表光鲜的城市,缘何在暴雨突袭下显得如此狼狈不堪?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昼如暗夜,75岁的刘维新已在北京生活近60年,他从未见过北京有这么大、这么急的雨。这场大暴雨,不仅让北京多个路段因严重积水陷入瘫痪、部分地铁线路被迫关闭,还有两名青年也因下车推雨中熄火的汽车掉入污水井中瞬间丧命。

  “这样的天气实在罕见,也难怪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出现问题。”刘维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尽管在城市经济的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但他仍然无法理解,为何一向干旱缺水的北京会突然遭遇如此强烈的大暴雨。

 

  2、2011年1—5月,长江中下游多省市遭遇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但从6月起,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突现强降水,接连数轮降水过程的降水量创下近60年历史同期的最高值,使得不少旱区转眼间成为涝区。连日来,中国多个城市遭遇强降雨天气,武汉、杭州、南昌、北京、长沙、成都等地先后发生严重内涝,纷纷化身“东方威尼斯”,多个城市的防汛部门也因此进入高度紧张状态。

  2011年6月以来,整个杭州城似乎都和水“杠”上了。水污染的阴霾未散,连绵不绝的大雨再次让杭州陷入一阵忙乱。雨声、叫声、喇叭声,被积水围困的人们满腹抱怨。一个高速运转的城市,轻易地被这场大雨打乱了节奏。截至6月15日下午3点,杭州市区共发现积水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积水深度20厘米以上的积水点45处。这些积水点主要分布在江干区和拱墅区。而其中一些路段,诸如天城路文晖大桥东、德胜路上塘路口,每逢大雨几乎都会积水。

  2011年6月18日,武汉市一辆公交车因水浸熄火,消防官兵救援被困在车顶上的乘客。当日,从凌晨开始的大暴雨袭击武汉,武汉中心城区道路积水严重,俨然一座水城,全城路面交通几近瘫痪。

  2011年7月3日下午,成都暴雨倾城,引发严重内涝,交通大瘫痪。晚上10点,在成都街头见到,不少地方仍大量积水,暴雨造成的大范围交通拥堵现象还没有缓解。在成都南二环路附近,汽车排成几公里的长龙。这场暴雨,让成都成为泽国,城区内上百处低洼之处,积水至人膝部和半米之深,到处可见有汽车泡在水里无法走动……

  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很多大城市的通病。

 

  3、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在接受专访时称,城市普遍内涝,关键在于城市原有的排水设计没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面对这种突发性暴雨,任何城市都可能受涝。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较差,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存在着一个长期的历史原因。

  事实上,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国内的其他城市,除极少数城市的排水管网建于解放以前,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均为1949年以后修建的。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政府都面临技术低下、资金短缺等困难,加之当时城市规模仍相对较小、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等现实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对包括下水道在内的许多基础市政工程,原本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所所长谢映霞表示,以北京为例,老北京城1949年的排水设计标准往往只能应付一年一遇的强降水标准,在某些地段甚至只有0.3年一遇。“也就是说,一年淹两三次也是正常的。”

  尽管此后北京市也曾多次对排水管网进行改造,但随着城市扩张,北京的排水设施仍然比较落后。

  “这里面涉及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周玉文对此表示无奈。“最直观的就是城市化进程太快,但老城区还用老管网,原有的设施已无法承担起现在的责任。”

  “作为首都,有着众多外来人口的北京也许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特例。但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轨迹都极其类似: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周玉文表示,城市化过程,不仅对原来地表径流的条件施以改变,也使得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城市聚集。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城市集中的人口和财富越多,抗灾能力反而越弱。

  周玉文表示,“以前下雨可能把自行车一扛就过去了,但现在汽车泡水就会损失很大。遗憾的是,许多城市当时在设计排水系统时,根本未考虑若干年后的今天,马路上会有这么多汽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城市内涝其实就是我们国家城市的‘富贵病’。”

 

  4、然而,在众多城市规划设计师的眼中,城市内涝则更加凸显了中国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不足的问题。

  2010年7月4日,一场暴雨让成都也陷入瘫痪状态。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表示,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无法渗水,是内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懿更公开表示:“强降雨带来的严重内涝,不仅显示城市排水应急系统的脆弱,还揭示了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上、轻地下’的弊病。”

  对于这一点,城市规划师、《城市中国》杂志总监杨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国内很多城市建设都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现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设施。杨偲认为,地上设施越多,地下设施的建设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财政越紧张,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城市排涝规划建设问题,浙江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姚昭晖认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是掣肘城市排涝功能的主因。“与近年来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

  而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李日龙则认为:城市排涝规划建设存在限量,应当允许特大暴雨有一定的排水时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很多城市历史欠账严重。

 

  5、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一次城市调研,了解各地是否存在内涝的现象。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全国2/3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

  在一些发达国家,防止城市内涝的问题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譬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其中,佛罗里达州就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在日本,甚至还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中国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则几乎是一片空白。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于城市排水管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已逐渐暴露出来,并且日趋严重。以前不少大学都曾在本科设有给排水专业,但由于近年环保事业蒸蒸日上,许多原来读给排水专业的人都转行去做污水处理,还有大批人才流失国外。许多高校甚至还取消了给排水的本科专业设置,以致目前全国真正能培养排水管网专业人才的学校已寥寥无几。一到出了问题,才发现能解决问题的人太少了。排水管网专业领域曾被人形象地喻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似乎真的像城市脚下的下水道,很有些寂寞清冷的味道。

 

  6、2010年3月至今,包括重庆在内,广东、湖南和江西等地已连续遭受暴雨袭击,许多地方甚至成为“泡”城。记者连线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专家秦大河,请他分析其背后成因。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调查发现——2010年5月,全国各地的气温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广东、重庆等地连续发生极端气候事件。

  “应该说,这种气候状况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对此,秦大河在电话中给出了明确而肯定的回答。他介绍,有关统计已表明,包括广东、重庆等地在内,南方地区3月以来出现的异常天气都与其有关。秦大河分析,2009年6月至今,赤道太平洋地区维持厄尔尼诺状态。“这对全球大气运动、气候变化造成明显影响。”此外,2010年还是厄尔尼诺现象次年。他举例说,我国1998年发生的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就与前一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此外,他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也是造成特大暴雨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这个大的气候背景会长期存在。”

 

  7、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这个处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从1850年开始修建,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工。

  1851年,工程师欧仁尼·贝尔格兰为巴黎下水道系统的发展、清除和维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他发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和沉沙的机械,利用流水的冲刷效应将垃圾集中到定点以便清除;在小下水道中,他还设计了蓄水池,以增强冲刷力,避免下水道堵塞。到了1878年,巴黎已经拥有长达600公里的下水道网。

  一战以后,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的“消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于是,巴黎的工程师们又开始新一轮扩容改造工程:修建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洗刷城市街面。二战结束后,巴黎市政府又进一步扩建了这一系统,使每家每户的厕所都直接与其相连。到1999年,巴黎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

  经过不断完善,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以及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等。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还是一处观光旅游点,1867年巴黎承办世博会期间就开始向游客开放,陆续有外国元首来这座地下迷宫取经。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今每年客流量超过10万人。

  巴黎有1300多名专业工人来维护下水道,包括清扫坑道、修理管道,寻找、抢救掉进或迷失在下水道中的人,用水淹的方式灭鼠,监管净化站等,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各类遗失物品,包括犯罪凶器和人们不小心掉落在排水道里的贵重物品。据说,每年工作人员都会接到大约3000个这类求助电话,而寻找到失物的几率高达80%。

  这样的市政工程,虽然初期投资巨大,后期使用过程中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年工程,惠及今日。在多雨季节,巴黎人畅行无阻,地铁通道上不会挂“瀑布”,车子也不会变成“潜水艇”。

 

  8、1964年4月,日本成立了“下水道协会”,主旨是对下水道系统作全面评估,统一下水道建设以及排污标准,将老化的管道更新换代。1970年,日本召开“公害国会”,会上政府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明确规定了下水道建设目的,并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作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建设及运营。日本首都东京的地下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最大的下水道直径在12米左右。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东京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编号,知道编号就能便于维修人员迅速定位。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向市民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

 

  9、美国在城市防涝方面采取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的手段。

  美国早已有强制性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其多个州均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并制定了详尽的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以及问责手段。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以芝加哥为代表,美国鼓励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其他很多城市还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颇大。为有效应对这种情况,鹿特丹开创了其独有的“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

  荷兰气候环境保护署专家阿瑙德·莫伦纳称,为有效疏解剧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结合都市空间开发大量空旷广场、人行道与停车场空间,这些地方平时为公用设施,大雨到来时就变成储水空间。这就是其独特的“水广场”概念的由来。 除上述国家以外,英国、丹麦、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国家在城市防涝方面也都以注重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而成为可资借鉴的目标。

 

  10、前几年广东、广西等国内城市出现强降雨导致主城区被淹后,很多人提及了另一个城市青岛,尽管也是雨水频袭,却几乎没有内涝。而它的地下排水系统,是100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时修建的,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总长度约为80公里。

  青岛的德建排水管道从横断面来看,高约80厘米,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直径较大,简单地以水泥抹面,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面积。下半部分呈“V”字形,约1/2高度的部分贴了白色瓷瓦,确保了污水在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流速,光滑的瓷瓦能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上大下小的蛋形结构,还可以让管道拥有尽可能大的承压能力。

  德国人从1899年开始在青岛铺设的地下管网,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并最早实现雨污分流。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带有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管道堵塞越少,排水井冒溢就越少——脏物也便于清理。德式管网不仅设计细致,管材质量也好。雨、污水井盖不仅有符号表明,还有大小之分。直到今天,黑色的管道井盖依然锃亮,没一点锈迹。

  而地处章、贡两江交汇之处的赣州在辖区内降水近百毫米时,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

  这是因为赣州有一套先进而科学的城市排水系统。而这一套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却是建造于几百年之前的北宋人刘彝之手。赣州的这套排水系统沿用古名叫“福寿沟”,全长12.6公里,直到今天,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深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基本一致。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同时,还将福寿沟与城内的水塘相连,起到发挥调蓄的作用。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以此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专家评价,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11、曾有学者呼吁政府和公众应重视排水管网事业,“现在总有人说巴黎模式好,说德国人在青岛修的排水系统好,那是因为人家城市设计建设的理念就是百年大计”,“如果说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有限,那么我们现在经济发达,技术也不落后,我们有必要给百年以后的城市留点什么”。

  应对城市内涝,除了运用工程的一只手,还要把生态的一只手加上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说:“现在的异常天气越来越多,所以城市的应对方案应该更加高明。”所谓“生态的手”,是目前国际城市的普遍做法,即在城市中融入生态基础设施,用来应对突变和突发的情况,弹性非常好,原理类似于管理水库。

  以往,农田、绿地有滞水和蓄水的功能,雨水落地后通过土壤的吸收、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但随着城市硬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雨水难以自行排除,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排走。

  而生态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雨水自排的过程。袁奇峰举例,比如在蓄水池的旁边配上一个备用的排水站,没有必要把管子修得很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解决问题,投资比管网改造要少得多。或者是在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加入这些生态基础设施的考虑,增加公园等绿地的滞水蓄水功能。

  “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一整套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及建设,为城市配备一套防灾减灾的防护体系。”袁奇峰说,相比对排水管网的大修大调,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鉴于此前教训,广州已经在生态基础设施方面有所行动。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一位给排水专家透露,广州将很快出台《广州雨水规划(2008—2020年)》,将“增加绿地,减少雨水径流”写入规划,未来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要采用透水砖,屋面人工湿地使雨水回用,例如选择滞洪区、低洼地做蓄水景观。同时,广州的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也有待完善,并争取提到五年一遇的标准。

 

  12、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一场大雨足矣。

  她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工程是良心工程”,在15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面对城市泄洪这个古老课题,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我们不差技术也不差钱,差的是一颗为城市深谋远虑的责任心。

  一场特大暴雨给我们上了难得的一课,雨过天晴后我们就要努力走出这样的困境。要走出逢雨必淹的尴尬,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必须怀着一颗对城市发展负责的心,彻底转变思维,重新审视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2”写到:“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很多大城市的通病。”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对城市内涝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3—6”,分析并总结说明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10分)

  要求:准确、全面,300字左右。

 

  (二)根据“给定资料7—11”提到的外国以及我国部分城市先进的排水经验,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排水治理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分条作答,300字左右。

 

  (三)假定你是某市政府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请根据全部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加强各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应对城市内涝的意见向下级各相关部门下发。(20分)

  要求:(1)意见合理、可行,具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500字左右。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下水道,城市的良心”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联系实际恰当,内容充实;

  (2)语言通畅,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3) 1000字左右。

 

 

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城市作为一种高级的人类群居生活形式,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成熟和发展,其出现应该给人类带来更为充分的幸福体验。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以城市内涝问题为代表的“城市病”却日益凸显,暴露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同步的矛盾。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我国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影响民众出行的同时更严重地淡化了民众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与国外的一些发达城市相比,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反映出我国城市管理建设中的很多漏洞,亟待从制度、建设理念等方面加以规范。

 

  2、(1)城市原有的排水设施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是城市内涝的关键原因。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聚集,但老城区仍用旧管网,原有的城市配套设施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需求。

  (2)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造成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过多,无法渗水,也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3)我国目前关于城市内部防涝的法律法规缺失。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取消了给排水专业,使得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日趋严重。

  (4)极端气候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变暖均造成了我国特大暴雨事件的增多,并且这种气候条件将长期存在。

 

  (二)参考答案

 

  (1)完善城市下水道系统,采取洪水分滞、雨水蓄留、雨水渗透等措施,减轻防汛压力,提高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的程度。

  (2)聘请专业工人来清扫坑道、修理管道等,以维护下水道系统的良好运转。

  (3)进行垃圾分类,对于一些不溶于水的垃圾和烹饪产生的油污应该避免其直接排入下水道,防止下水道恶臭和堵塞。

  (4)加强防洪防涝方面的立法,制定出台城市排涝规划设计标准,弥补法律制度方面的空白。明确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排涝标准,合理布局排涝设施,确定排涝措施等。

  (5)利用生态方法防洪防涝,因生态基础设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建雨水自排的过程,应研究和建设一整套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配备全方位防灾减灾的防护体系。

 

  (三)参考答案

 

  关于加强各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应对城市内涝的意见近日,我市连续遭遇强降雨天气,暴雨引发了市区严重内涝,造成街道成河、交通中断、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我市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因城市内涝波及面广、涉及部门多,为及时、有效、快速地加以解决,需要各相关部门携起手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这一难题。以下部门尤其应注意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气象部门要完善天气预警制度,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工作。应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渠道,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面;从量、时、点等方面提高播报的准确度;加快推进建立预警信息的提前播报机制,使老百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灾避险,也为各应急抢险部门留出准备的时间。

  水务部门应建设协调统一的内涝防御应急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督促相关单位加强巡查,及时掌握水浸情况;根据雨情、积水情况,发布预警、调度信息;指挥和安排重大应急抢险工作,及时组织恢复内涝后的供排水设施运行。

  另外,公安部门应实时观察道路水浸情况,及时疏导交通,并通知市排水主管部门及时处理;城管部门应规范市容卫生人员的作业规则,暴雨前及时组织人员清扫道路,水浸后及时清扫路面;交通部门、通信部门等应完善城市内涝防御应急预案,及时恢复受水浸影响地区的交通、通信等。

 

  (四)参考范文

 

  下水道,城市的良心

 

  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发达国家城市的“良心”,让你在雨中走路不会弄脏了裤脚,而我国城市的“良心”,则是在雨后带着我们一起去“看海”。

  在这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身在不同地方不同城市的我们以同一种独特的方式品味了暴雨给我们留下的烙印。这个夏天南北方均罕见地遭遇了暴雨,在暴雨的“测试”中,我们的城市纷纷落榜,内涝几乎成了我国城市暴雨之后的普遍状态,逢雨必涝、一雨一涝。“去××看海”成为了流行句式,甚至有网友画漫画调侃,说“我们也住上了海景房”。

  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城市建设也称得上是一路高歌,但为何只是一场暴雨的测试,却令我们的城市纷纷为内涝而头疼?而几乎不用担心内涝的青岛,其下水道系统却是德国人修建的,这对我们的城市下水道建设来讲,真可谓是一种讽刺。难道中国人就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城市下水道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能力上来讲,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水平在世界上都不低,至少不会比当年在青岛的德国人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是能够修好自己城市的下水道的。下水道修不好的原因,大概正像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的一样,“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在内涝问题出现之后,社会各界把矛头直指一些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有专家直接指出,这是由于我们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对于看得见的地上设施,我们修得不比外国差,甚至有些城市建设得比发达国家都豪华。但是地下设施——我们的下水道,却不如几百年前的古人做得好。一些地方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似乎只有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才是政绩,所以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我们真正下的力气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我们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要治理好城市内涝,应该首先端正我们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城市的建设中把广大人民的福祉作为最重要的考量。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更是城市地下的“生命线”。城市下水道的建设不仅关系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关系着广大百姓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能够折射出我国执政者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我们要做“民心工程”、“良心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修好看不见的下水道,建设好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民生工程。

 
  申论更多复习技巧可参考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本通》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