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它   
其它
201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求是》精选三
http://www.hebeigwy.org       2011-09-23      来源:河北公务员网
【字体: 】              

努力推出更多的文学精品力作   
(李 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学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文学事业的重视关心及制定的方针政策,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今天,文学界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联系文学创作实际,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认真研究催生文学精品的体制机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优秀文学作品传承社会文明,记载社会变迁,推动社会进步。古今中外,有不少传世的文学经典成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标记。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也必定孕育着伟大的作品。推出更多文学精品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我国文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文学创作非常活跃。长篇小说的成就对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具有代表性。数字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我国共出版长篇小说370多部;而2004年至2007年每年出版800多部;2008年出版1200多部;2009年则出版3000多部,其中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庞大的网络长篇小说。这充分证明了广大作家高涨的创作热情和不倦的辛勤劳动。在数量成倍增长的文学作品中不乏精品,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赞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但是,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广受欢迎的精品还比较少,力透纸背的经典之作更是缺乏,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不相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称。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对文学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学精品的涌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文学追求。我们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学发展的生态环境,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尊重作家、尊重文学规律的舆论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形态多样,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要引导作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牢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用文学精品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从作品中受到鼓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胸怀、审美能力、审美趣味。通过优秀文学作品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发挥文学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也是推出文学精品的必由之路。我们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准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进步,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和积累。近年来,中国作协积极倡导作家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组织作家“走进红色岁月”、“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灾区”,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家赴玉树地震灾区采访团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实践证明,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中国人民的美好感情,是当代作家的使命和责任。当今中国发生着深刻、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中有主流也有支流,有成就也有缺欠,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多样,必须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应该是那个时代深刻的思想家,对他所表述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一些文学作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浮躁心态的驱使,静不下心来到生活中汲取营养,而是满足于肤浅的“个人体验”,缺少扎扎实实的生活积淀,缺少深刻的理性观照。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文学精品是困难的。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像赵树理、柳青等老一辈作家那样,真正地、长期地扎到生活中去,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灵感,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提炼主题,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文学人才是文学生产力,也是发展我国文学事业、创作文学精品的第一资源。文学创作是个人创造性劳动。杰出文学人才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文学发展的高度。培养造就与我国文学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文学人才,是涌现文学精品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造就更多的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民族、国家的文学大家。中国作协将继续下大功夫培养文学人才,把培养中坚力量和扶持基础人才结合起来,造就一支既有领军人物又有广泛基础的文学人才队伍。中国作协积极参与国家文学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和文化名家工程中,加大对文学领域各类人才的选拔推荐力度,使一批批文学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将继续组织好中青年作家培训工作,扩大培训数量,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对许多具有创作成绩和创作潜力的作家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整合全国文学培训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及时吸纳网络作家、网络文学编辑参与到培训计划中来,增强培训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养文学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热情关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进步,为少数民族地区作家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机会,在创作、翻译和民族文学的整理、研究方面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和推出精品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愿意为文学人才的成长,为作家创作精品铺路搭桥。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是发现、推荐、宣传文学精品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文学创作,也要倡导正确的文学批评导向,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文学批评,增强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文学评论深入论述、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加大向社会和读者推介优秀作品的力度,使更多的人喜爱文学,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文艺观,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勇于表达应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学规律,能够正确引导读者审美趣味的见解。对文学思潮和现象,我们应该展开广泛深入、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讨论。同时,大力改进文风,倡导学理扎实、见解独特,读者看得懂、喜欢读的评论文章。还要广泛开展理论争鸣和作品讨论,力避人情批评、空洞批评,反对无原则的捧杀、棒杀,真正发挥文学评论的作用。我们还要广泛团结专业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理论评论人才,形成一支有水平、有权威的文学评论队伍。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进一步完善文学评奖机制,增强文学评奖的透明度。要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把专家评价和群众评价结合好,引导专家评价正确地反映民意。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是文学产品的最终评判者,只有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最终标准,才能扩大优秀作品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影响。

 

  文学报刊社网站是展示和传播文学精品的园地,要加强文学园地建设。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对文学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著。我们要改变传统生产传播方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运用数字、网络等先进科技,丰富文学表现形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形成新的文学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必须重视研究当前人们阅读和审美的新需求、新方式,研究新媒体、新业态,既重视创作文学母本,又重视文学向影视和电子游戏、动漫的转换。我们正有意识选择一批优秀的文学母本进行转换,实现全媒体出版,全方位覆盖,努力形成文学、数字、影像、网络为一体的文学传播格局。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文学作品中介组织和作家经纪人制度,在实践中逐步研究文学作品走向市场、实现消费的多种途径,探索文学作品策划、签约、转让、拍卖、直销等多种形式,努力使文学报刊社网站形成独具特色、富有品位、充满活力、影响广泛的文学方阵。

 

  中国文学精品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努力把中国文学精品推向世界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目前,我们正探索建立中外文学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和当代作家“走出去”,提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扩大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除继续办好中外文学论坛外,我们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争取举办多国别或世界性文学论坛。同时,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加大翻译和推介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的力度。继续实施“中国百部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有计划地参加“中国文化年”和国际书展、图书博览会,参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向国外规模较大的出版机构和汉学家推介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通过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我们将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建立起文学对外交流的人才库,造就一支善于跨文化交流的人才队伍。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加强中央企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樊友山)


  领军人才是人才资源中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够突破一项重大技术,带动一个学科,催生一个产业。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加强中央企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保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根本要求。从中央企业的实践来看,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作为高层次人才中的核心人才,领军人才比其他层次的人才更为重视才能价值的实现。有证据表明,目前中央企业领军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领域中的领军人才,其才能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缺乏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专业技术职称因为评聘面广、缺乏具体的职责要求,项目职务因为项目的临时性和缺乏严格层级,技术管理职务因为其本身属于管理岗位,都不是技术与技能领军人才合适的职业发展通道。虽然也有不少企业为领军人才设置了专门岗位,但这些岗位被行政领导“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畅通领军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关键要把握以下两点:一要设计好领军人才职业发展岗位序列。特别是对于技术、技能领域的领军人才,一定要为他们设计专有的岗位序列,防止被管理人员挤占。岗位设计要充分体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需求,并且符合领军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要给予领军人才相应的事业平台。事业平台是领军人才职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明确领军人才的事业内涵、事业权限和事业资源,保证他们在工作中“有事、有职、有权”,从而充分调动领军人才的积极性,确保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创新使用体制机制。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只有科学使用,才能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开展以来,各中央企业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引进了一批创新型人才。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企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懂技术、善经营的创业型领军人才,由于机制僵化、管控过死等原因,很难施展其创业才华。要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作用,根本之策是创新领军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为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树立正确的领军人才使用观。领军人才一方面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其创新创业又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许多重大创新都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效果。因此,各企业应摒弃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投入产出比的观念,从长远考量领军人才的价值,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从“管人才”向“服务人才”转变,强化服务力度,弱化“管”的束缚。二是健全领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领军人才的事业在一线,工作在基层。要使他们既能在一线创新创业,又能在行业和集团层面发挥引领作用,就应加强对领军人才所从事行业的顶层规划,加强对领军人才的集团化管理,为领军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对于那些创新潜质巨大但又特立独行的领军人才,甚至可以研究建立符合其个性特点的特殊管理机制,建立弹性工作制度,配备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创业型领军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企业自身往往难以持续提供大额创新支持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创业板等平台为领军人才筹措资金,是一条理想路径。四是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经济待遇是领军人才努力和贡献应得的回报,是其才能价值的直接体现。应改变单一的即期薪酬结构,采用股权分配、按技术成果转产后收入提成等方式。

 

  建立荣誉表彰体系。企业留住领军人才更多地应采用精神激励的方式。荣誉表彰是精神激励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荣誉表彰对领军人才所产生的激励效果似乎越来越弱,这主要是因为荣誉表彰不规范,过多、过乱、过松。比如对同一领域领军人才表彰过多,使得荣誉的价值缩水;同一荣誉往往授予不同群体,使得公众搞不清颁发该荣誉的真正目的;一些人被表彰仅仅是由于其先前获得过其他表彰,形成表彰的“马太效应”等。因此,应着力加强领军人才荣誉表彰体系化建设,提升荣誉表彰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应加强荣誉称号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荣誉称号,限制荣誉授予主体数量,使荣誉称号“少而精”,提升荣誉表彰的社会认可度。二是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将荣誉授予真正有贡献的人,切实提升荣誉获得者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三是建立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充分利用学术机构、社会公益团体和舆论监督的力量,对荣誉表彰结果进行监督。

 

  完善培养机制。领军人才数量少,流动率低,全部依靠外部引进不现实,也难以做到。因此,培养领军人才还应该立足企业自身。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骨干人才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设计,明确各阶段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二是充分发挥现有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着力发挥领军人才在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带头作用。三是突出企业的实践特色,把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加快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对那些发展潜力大的年轻骨干人才,要及时选拔到关键岗位,以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做到每完成一批工程项目,就跟进一批人才,使人才培养和重点任务同部署、同推进、同发展,促进形成领军人才梯队发展的良好格局。

 

  建立全面保障体系。排除后顾之忧,方能使领军人才安心工作岗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去。发达国家往往把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作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领军人才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注重对领军人才财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保护,及时有效地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使领军人才劳有所获、获有所保。对承担国家级重点工程以及涉及重要机密和企业核心技术的人才提供有关保护措施。二是建立生活保障机制。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性政策,让优秀的领军人才在落户、配偶就业、子女上学、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方面优先享受相应的待遇,实现领军人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三是建立专业服务机制。领军人才个人业务涉及金融、法律、税务、专利、管理咨询、产权交易等诸多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建立专业服务供应网络或综合服务中心,为领军人才提供便利服务。

  (作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创”中求新 “争”中求进 
(刘福享)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讲,就是要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对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来讲,就是要搞好班子,带好队伍,理顺机制,让工作呈现新气象,事业取得新发展,更多群众得实惠。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真抓实干,努力在“创”中求新,在“先”中求实,在“争”中求进,在“优”中求好。

 

  创先争优活动,关键在“创”字,要在“创”中求新。我们要创造新鲜经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创党建新局面,所有的“新”都是“创”出来的。但在现实生活里,一些同志往往曲解了“创”的本义,有的华而不实“搞”创新,轰轰烈烈走过场;有的在材料中“搞”创新,在口号中“讲”创新,在会议中“议”创新;还有的搞花架子,脱离本地区本部门的中心工作搞创新。凡此种种,都应坚决纠正。我们要紧紧围绕创新发展这一主题,着眼于本职工作,着眼于破解难题,着眼于解决民生,既脚踏实地,又勇于开拓,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解决突出问题的重要机遇,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把可以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摸清楚,把怎么解决、尽快解决的措施“创”出来。

 

  创先争优活动,目标在“先”字,要在“先”中求实。“先”就是先进,特别是要敢于超前,不拘泥成规、传统和形式,想在人前,干在人先,要以“先”为荣,瞄准未来,瞄准一流。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敢于行动。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立足本职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以优秀的业绩体现出先进来;都应努力学习,掌握政策,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以思想学习上的刻苦努力体现出先进来;都应在生活中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想着群众、帮助群众,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上体现出先进来。

 

  创先争优活动,核心在“争”字,要在“争”中求进。惟百舸“争”流,方能更“进”一步。“争”是最具活力、最显生机的一个环节。“争”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争着抓学习,争着下基层,争着干工作,争着帮民富。如果把“争”字经念歪了,争着讨好领导,争着编织关系网,争着揽功推过,只会在“争”字中败坏党风,搞散班子,带坏队伍,失去民心。广大共产党员要端正“争”的态度,在提高学习能力、服务水平上去争去拼,在扑下身子、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去争去拼,争群众口碑,拼工作效率。这样的争,才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质与境界。

 

  创先争优活动,要在“优”字上下功夫,在“优”中求好。我们要着眼于提升个人素质,强化基层组织,推动事业发展。优应基于“品”,即品行、品德和品质。这种品行如当年毛泽东所言:“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优当着眼“真”,即真实、真诚、真心。这种“真”对于党员来说就是忠于信仰,始终立定脚跟,挺直脊梁,在任何场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优还应立足于“好”,即好形象、好做法、好环境。这种“好”,就是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只有如此,才能结出真正“优”的果实。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