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A.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B.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物
C.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D.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 )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 )
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B.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
C.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
D.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4.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纸上谈兵 B.水中捞月 C.望梅止渴 D.实事求是
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6.“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 )
A.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D.是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7.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9.在下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10.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 )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河北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hebeigwy.org/)解析 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解析】BC。此题有些考生容易把A项也选上。A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原来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东西。
2.【解析】ABD。此题考查考生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C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故不选。
3.【解析】ABCD。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四个选项都是正确表述。
4.【解析】CD。纸上谈兵和水中捞月都是片面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C项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D项既肯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5.【解析】CD。考生只要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就可以首先判定只有两项才是可选项,即C、D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6.【解析】C。地理环境是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以及动物和植物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不能离开地理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必须通过劳动从地理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必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才能保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解析】A。如何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查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选项。
8.【解析】D。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题干引用的材料在中国佛学里是人们熟知的掌故。这一掌故生动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本质特点。“仁者心动”中的“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心即精神,这里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解析】D。把握度这一范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度是判断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就属于质变。其次,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通常所说的“过犹不及”,“过”与“不及”的问题,就属于没有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答案】A。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其中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